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古代結婚年齡,以及古代結婚年齡是多少歲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
內容導航:- 古人通常多少歲結婚?
- 古代的法律規定結婚年齡嗎,是多少歲?
- 中國古人的“法定結婚年齡”是多少
- 古代結婚年齡
- 古代結婚年齡
- 古代幾歲結婚 古代男子一般多少歲結婚
Q1:古人通常多少歲結婚?
從古代墓誌等資料總結,古代女子在15-19歲結婚為多。古代平均壽命短,夭折率高(需要生育六七個孩子才能防止人口減少),要珍惜生育時間,所以提倡早婚。
Q2:古代的法律規定結婚年齡嗎,是多少歲?
古人在婚嫁年齡上是有法律條例規定的,自先秦到明清千年之間,男女普遍結婚的年齡有所區分,一般成年男子滿二十周歲,女子滿十五周歲便可嫁娶。
一、崇尚禮法的春秋時期春秋時期依舊遵循舊禮,認為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當時各個諸侯國出於戰爭的需求將男女法定的結婚年齡稍稍往上提了一些。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就曾經下令要求齊國男女的婚嫁年齡要比周禮中規定的至少要年輕十歲。戰國時期,諸子百家中的墨家、法家都曾提倡早婚,一來是因為在戰亂時期的人們普遍壽命較短,同時也是為了向戰場上輸送大量的成年兵力,如此這般就可看出提倡早結婚的目的性了。
二、秦朝立法最早將婚嫁年齡做明確規定並寫進法律中的是秦朝,在秦法中有明確的表示,男子身高六尺五寸後行弱冠禮,女子身高六尺二成年後方可嫁娶。這裏的結婚與年齡道無直接關係,決定權在於身高。秦朝對於男女嫁娶是有立法的,官府需要受理男女二人方可登記結婚。
三、兩漢後的早婚製度到了兩漢之後,早婚現象就極為普遍了。首先是兩漢的皇室早婚就很平常,國家立法要求女子年十五以上就可嫁人,若三十之前還未嫁,便要征收五倍的賦稅。漢代的男子結婚年齡就要更早了。漢代的婚俗直接影響後麵的曆朝曆代對於結婚的年齡規定。自漢代之後,普遍男子十五六,女子十三四便可結婚。
四、兩宋晚婚新思潮宋朝時諸多朝代中對男女婚嫁年齡上較為開放的一個朝代。法定婚齡雖然延續了唐代的婚姻習俗,有法律條文規定男十五、女十三便可婚嫁。可宋朝中對此婚俗持反對意見的大臣極多,同時他們也身體力行地用晚婚來直接對這項製度進行抵製。曆史數據統計,宋代男女的普遍結婚年齡在十七八歲,這在奉行早婚的封建社會中,實屬是思想上的求新求變。
Q3:中國古人的“法定結婚年齡”是多少
中國法定結婚年齡,男不得早於二十二周歲,女不得早於二十周歲。《婚姻法》第六條規定:結婚年齡,男不得早於二十二周歲,女不得早於二十周歲。晚婚晚育應予鼓勵。婚姻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要求,結婚隻有達到一定的年齡,才能具備適合的生理條件和心理條件,也才能履行夫妻義務,承擔家庭和社會的責任。所以,盡管我國法律賦予每個公民結婚的權利能力,但並非所有公民都可以成為婚姻法律關係的主體,隻有達到法律規定的結婚年齡的人,才享有結婚的權利。
Q4:古代結婚年齡
不少人對古代結婚年齡倍感好奇,著實想了解古代男人的結婚年齡。據了解,每個朝代的結婚年齡都有所不同,但唯有一點和現在不一樣,那時候提倡早婚。
西周禮製規定,男子二十歲“冠而列丈夫”(將頭發全部挽至頭頂結為發髻,戴上保護發髻的小帽子“冠”),表示成年。女子則十五歲為“及笄”(也是將頭發梳理為垂於腦後的發髻),是為成年(《春秋穀梁傳ⷦ公十二年》。男女未達到成年年齡不得成婚。
《周禮》記載: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女子因故晚嫁的,最多不超過二十三歲。有的史籍說女子十五而嫁。說法不一。但是,後來的結婚年齡顯然是大大提前了。《韓非子》:男子二十而室,女子十五而嫁。據楊樹達《漢代婚喪禮俗考》記載,漢代結婚年齡是男子十五六歲,女子十三四歲,其後的情況也基本如此。曆代法律也大都是提倡早婚的。
古代女子結婚年齡
曆朝政府關於婚齡的法規,有兩類:一是常規的,確定法定婚齡,規定男女到多少歲才可結婚;一是臨時的,視當時社會情況而定,這種法規就一朝而言偶見,但縱觀古代史可以發現它們的共性:為解決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而製定。
春秋時越王勾踐宣布;“女子十七歲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國語ⷨꞤ𘊣)把男20歲、女17歲定為最遲結婚年齡。
漢惠帝時,誰家要有女兒15歲以上至30歲還沒有嫁人,罰款600錢。
西晉的晉武帝在泰始九年下令:“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長吏配之。”(《晉書ⷦ𘝧)女兒到了17歲父母還不把她嫁出去,政府就要強行把她配人。
唐太宗貞觀元年(627)下詔:男20歲,女15歲以上無夫家者,州縣以禮聘娶。
越王勾踐的法令出現在春秋五霸爭雄、吳越戰爭以越國慘敗而結束的時候。漢惠帝、晉武帝、唐太宗則在大規模的長期戰爭之後,即都是長期戰爭或剛剛結束的時候,戰禍使很多人死亡,造成人口銳減。
早婚不利於身心健康,也不利於生育,同時還代表著重大社會問題的出現。因此,“大爺法”還是不要出現為好。
中國古代法定結婚年齡,明朝男16歲,女14歲我國古代其實是一個“早婚國家”,按照《禮記》所規定的男女成年標準來理解,古代嫁娶年齡一般是男20歲、女15歲。但各朝代略有不同,比如唐代,男15歲、女13歲以上;明代,男16歲、女14歲以上。據《梁書ⷥ𗬥和《周書ⷥ冀傳》記載,梁高祖的四女兒富陽公主和北周高祖女兒平原公主都是在11歲就出嫁了;漢昭帝8歲繼位,娶了剛滿6歲的上官安女為皇後。
媒人牽線 派對相親
在古代,男女結婚大多是遵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說文》稱,“媒,謀也,謀合二姓者也。”元代王實甫的《西廂記》中,崔鶯鶯和張生在普救寺裏的偶然相遇,一見鍾情,私訂終身,中間有一個紅娘,這紅娘就是媒人。
過去男女結婚,沒有媒人是不成的,即便真是私下定情,也得請個形式上的媒人來說親,叫“采媒”。早在先秦時期就是這樣,如《詩經ⷥ山》的《氓》中有一句:“匪我愆期,子無良媒”,說的就是當時非媒人不可嫁的現實。
但實際上,古代男女之間的交往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封閉。先秦時,官府每年為單身男女提供一次交往機會。春秋時期的“仲春會”就是一個典型的男女交友的大派對,其主題是“奔”,意思是與所愛的人一起出走。《周禮》中的《地官ⷥ꒦𐑣說,“中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若無故而不用令者,罰之。”從周代這一規定來看,這項活動是由官方推動的,強製執行,如果到時有人不“奔”,不參加聚會,還會受到處罰。
仲春會為適婚男女、有生育能力男女的相處提供了一個特殊的交往平台,大大提高男女婚配成功率。仲春會一般設在每年陰曆的“三月三”,後來的清明節男女“踏春”風俗,便受到了仲春會的影響。
除了這一天,古代正月十五、七月七,也都是單身男女覓偶的良機。七月七又叫“七夕節”,被現代男女戲稱為“中國古代的情人節”。可以說,古代人為單身男女的婚配也想了不少法子,這對解決“剩男剩女”問題是有效的。
男大當婚 女大當嫁
古代人認為“男有室女有家”後,人們才能安居樂業,社會才能穩定和諧。在周代,已到適婚年齡的男女的終身大事還被列入了官方議程,專門設置了管理男婚女嫁的政府官員。而在晉代,如果女子到了一定年齡還沒有嫁人,官府就要強行給她找對象。《晉書ⷦ𘝧記載,司馬炎在泰始九年冬十月詔令,“製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長吏配之。”意思是說,女子到17歲,如果父母不將閨女嫁出去,地方官府就要找個“剩男”逼其出嫁。
我國古代民間有“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嫁個扁擔抱著走”的說法,且“好女不嫁二夫”,講究從一而終。在這種陋俗的影響下,讓寡婦再嫁在古代還是有難度的。為了使適婚男女比例平衡,在男多女少的地方,不論是民間,還是官府,對寡婦再嫁都持積極的支持態度,而不是強調三綱五常、從一而終。
當某種非正常婚姻行為被更多人接受後,就會慢慢演變成一種社會婚俗。在古代北方少數民族中,便不以娶寡為恥,特別是在家族內部,弟娶嫂,嫂嫁叔等並不被認為有悖於常規倫理。
上有規定 下有處罰
古代對於適齡男女婚嫁問題,亦製定了相關法令:越王勾踐規定男子20歲而娶,女子15歲而嫁;宋仁宗時期規定男子15歲而娶,女子13歲而嫁;明太祖規定男子16歲而娶,女子14歲而嫁。到了法定年齡不嫁人的女子,是要被處罰的。譬如南北朝時,如果女孩適齡仍未出嫁即為犯法,家裏人都是要跟著坐牢,這也就是《宋書ⷥ覜傳》中說的“女子十五不嫁,家人坐之”。而漢朝孝惠皇帝時,誰家要是有女兒15歲至30歲還沒有嫁人,就要罰款600錢。唐朝對於男子20歲以上,女子15歲以上還沒有結婚的也要處罰。這種強迫女子出嫁的初衷,雖然可能首先是出於增加社會人口的考慮,但在客觀上確實解決了不少光棍娶不到老婆的問題。
Q5:古代結婚年齡
根據統計,古代的結婚年齡平均約在15歲左右。古代在對結婚的年齡方麵有出台過相關的法律,每個朝代各有不同,男性在不同朝代一般被規定在15~20歲,女性在不同朝代一般被規定在13~17歲。
古代結婚年齡
在中國宋朝的相關記載中,有這麽一句話“女子十五不嫁,家人坐之”,意思是家中的女子到了適齡還沒有出嫁是違法,家人要跟著一起坐牢。
在中國古代普遍比較早結婚主要是為了生育兒女繁衍後代,因為古時候環境惡劣,人的平均壽命低,為了保證勞動力和國家人口,提高生育率就成了人們比較迫切的目標。
Q6:古代幾歲結婚 古代男子一般多少歲結婚
如今的法定結婚年齡相信大家都是知道的,但是對古代幾歲結婚就不是很了解了。古代男子一般多少歲結婚?和如今相比差距如何呢?今天就詳細的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古代結婚年齡一般都是什麽時候,趕快來了解一下吧。
一、古代幾歲結婚
古代結婚年齡一般都比較早,但是不同的時代規定也不同。比如在周朝,規定了最晚結婚的年齡是男性30歲,女性20歲。而在漢昭帝時期,上官安女年僅6歲就已經被封為皇後了。整體上看,古代普遍女性結婚年齡是在14歲左右,而那男性結婚年齡是在20歲左右。
可見,在過去對人們最早結婚年齡其實是沒有明確規定的,往往會限定一個最晚的結婚年齡。比如在司馬炎時期,曾經就有過一個規定,如果女性到了17歲還沒有出嫁,地方官吏會派人親自幫忙搭配,強製出嫁。古籍春秋中也有提到,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
二、古代男子一般多少歲結婚
從各個朝代的規定總體上看,古代男子一般是在15歲到20歲之間結婚。過去非常講究多子多福,認為生子越多就越好。所以女性的結婚年齡,普遍比男性早,一般在13歲到17歲之間。這就是為了抓住女性的生育年齡,間接性導致了過去女性的平均壽命普遍偏低。
而男性,20歲才是弱冠之年,算是真正的成年了。在這個時間段結婚,整體上看還是比較合理的。不過,這類結婚年齡規定,一般對皇室沒有限製作用。在古代也有8歲的皇帝,6歲的皇後,都是順應封建社會禮儀設置的頭銜,不能概括在真正的結婚年齡統計裏。
結語:
本文給大家講解了一些關於古代結婚年齡的相關常識,相信看完這篇文章,大家對古代的婚俗禮儀文化會有更深的了解啦。
關於古代結婚年齡和古代結婚年齡是多少歲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麵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查看更多關於古代結婚年齡的詳細內容...